當解完小便,出現持久難消的泡沫,此時可稱為「泡沫尿」。
僅有尿蛋白,但無其它臨床表現及尿液異常者,稱為「無症狀性蛋白尿」。
出現泡沫尿並不代表一定有蛋白尿,反之亦然。
人體的泌尿系統在正常的情況下,成人每天約排出天約排出100 -150毫克的蛋白質,就好像在水中加入一些生蛋白,小便亦有可能會有些許泡泡產生。
許多腎功能良好的男性也容易在馬桶看到泡沫,因此不能看到小便有泡泡就說有蛋白尿。
尿中有泡泡是物理現象
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,用吸管喝飲料時,用吸管吹氣
如果分別是吹一杯白開水、紅茶或牛奶,哪一杯比較容易有泡泡產生?
答案很顯然是 牛奶 > 紅茶 > 水
因為有溶質的液體,而且合理範圍內,較濃的會更容易吹出泡泡
這是因為溶質的存在改變液體的表面張力,當有空氣進入時,就容易出現泡泡了!
尿液中的成份有很多
腎臟是身體中將代謝產物轉換成尿液排泄的器官,其中最大宗的成份是含氮廢物,這是蛋白質代謝後的產物。
除了含氮廢物外,還有許多的電解質、色素、毒素等。
因此,尿尿有泡泡是很常見的,泡泡的多寡也和許多因素有關。
以下是容易產生泡泡的情況:
• 早上第一泡尿(因為睡覺長時間沒喝水,晨尿較濃)
• 站著尿尿比坐著尿尿更容易起泡(因為站著尿的衝擊力較大,因此門診較多男生來問泡泡尿)
• 尿流速快的較容易起泡(尿流速快,衝擊力大!)
那要怎麼區分哪一種泡泡尿是有問題的?
區分的要訣有二: 一是耐心觀察 ,二是泡泡的大小及特性。
首先,尿完尿不要馬上沖掉。耐心觀察5到 10分鐘的時間,泡泡如果5-10分鐘後就逐漸消失,不用擔心。另外,如果中央的泡泡都消失了,剩下邊緣一圈泡泡,這也是正常的喔!
第二要訣,觀察泡泡的特性。正常的泡泡尿,泡泡較大顆。蛋白尿的泡泡較小顆。
總結,有尿蛋白的泡泡尿有兩個特性,一是不易消散,二是小泡泡。
如果真的有異常,或是還是不放心,來門診驗尿
驗尿的尿蛋白解讀方式如下:
1. 健康檢查時,尿蛋白試紙檢測驗結果為微量 (+/-)時,您有異常尿蛋白的機會「較低」。
2. 健康檢查時,尿蛋白試紙檢測驗結果為 1+時,您有異常尿蛋白的機會「較高」,但仍有機會是「正常」的。
3. 健康檢查時,尿蛋白試紙檢測驗結果為 2+或 3+,需要進一步追蹤或檢查!
4. 尿蛋白的診斷不能「只看一次」的檢驗報告,要三次檢驗中有兩次有尿蛋白才可以診斷。門診或健康檢查尿蛋白報告有異常,建議 3至 6個月內到醫療院所再驗一次。
健康檢查前禁食禁水會讓尿液濃縮
健檢前要空腹禁食禁水。人體本來就會從尿液排出一點點正常量的蛋白質,而「禁食禁水」的後果就是尿液濃度會濃縮,導致一點點的尿蛋白就會被放大解讀,驗出異常值。這也是一種 「偽陽性」。
蛋白尿可能的原因
生理性蛋白尿
• 功能性蛋白尿:腎血流量增加,導致流經腎元的蛋白質總量增加,使得尿中蛋白質總量也跟著增加。腎血流量回復正常後,蛋白尿消失。
常見的誘因包括:寒冷、劇烈運動、緊張、交感神經興奮、血管活性藥物等。
• 體位性(直立性)蛋白尿:剛起床時正常,起床活動後逐漸出現蛋白尿。因為長時間直立、行走或脊柱前凸姿勢可使尿蛋白增多,平臥休息後尿蛋白逐漸減少直至消失。女性、青少年尤其是瘦長體型者居多。目前理論為腎臟移位,引起腎臟受壓,或者腎靜脈扭曲。預後良好,但必須排除其它導致蛋白尿的疾病。
病理性蛋白尿
• 溢出性蛋白尿:
血紅蛋白尿:血管內溶血,釋放出過多血紅蛋白
肌紅蛋白尿:如橫紋肌溶解,釋放出過多肌紅蛋白
凝溶蛋白尿:多發性骨髓瘤、漿細胞病、輕鏈病等。
• 腎小球性蛋白尿:原發性或繼發性腎小球疾病。
• 腎小管性蛋白尿:間質性腎炎、腎小管性酸中毒、腎毒性物質引起的腎小管損害、范康尼氏症候群、腎盂腎炎、腎移植術後等。
• 混合性蛋白尿:腎小球疾病或腎小管疾病後期,可逐漸累及原來正常的腎小管或腎小球;同時累及腎小球和腎小管的疾病。